2023年5月11日、14日,护理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安宁疗护团队带领选修课《死亡文化和生死教育》课程的学生参观了新都校区国家级生命科普教育基地。
参观馨香园、感念堂、人体科学馆
解剖楼的“馨香园”和“感念堂”均于2015年建成,是学校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馨香园内的地面上镶嵌有一条长约9米的铜带,刻画了一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一生,生命结束处有一块无字纪念碑,碑下刻着一行字“您是引领我们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这位“导师”就是所有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而无偿捐献遗体的大体老师。在“感念堂”内陈列着生命教育基地所接受的遗体捐献者名单,他们中上至104岁的老人,下至刚出生4天的婴儿。在他们中,有高校教授,有救死扶伤的医生,有艰苦朴实的农民……不论职业、不论年龄,离世后,他们将身体无私奉献给了医学教育事业。人体生命科学馆中陈列着不同的人体器官标本,在生命科学馆的一面墙上,展示了部分遗体捐献者的遗书,讲解员详细地讲解了人体科学馆的由来和建设历程,细致讲解了每一个标本的故事和意义,学生们仔细地听着,认真地看着,体会着生命的不易,感受着遗体捐献者的伟大和无私。
分享生命的故事
日常生活中人们忌讳提及生死问题,借此机会团队带领学生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进行了深入畅谈,大家敞开心扉分享身边与死亡相关的故事,大家在思想和灵魂碰撞中探讨着生死。生死教育是全民生命理论大课,也是实践大课,它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引导人们追问生命的意义。“最后的逝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生”与“死”作为生命的开端与结尾,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我们认识死亡是为了领悟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珍惜生命。通过参观生命教育基地,致敬“无语良师”,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以及捐献者为医学而献身的无私精神。死亡并不是结束,被遗忘才是生命的终结,捐献者们身体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将被永远铭记。“最后的晚霞和最早的晨曦一样,都以熹微之光照亮人间”,希望大家能在未来之路上,不畏困难,勇敢前行,尊重生命,向死而生。这是我们团队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选修课的意义,也为我们未来继续开展安宁疗护科研与教学奠定基础。
(护理学院 张丽梅)